原标题:“我从南极来” 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员杜志恒返兰讲述难忘经历
25名内陆队员在科考途中“搞怪”(杜志恒供图)
央广网兰州4月14日消息 历经161天,跨越3.1万海里航程,随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出征的我省唯一一名科考队员、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31岁的天水小伙杜志恒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乘坐MU2354航班于11日晚间返回兰州,并于13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首征南极
“返回两天了,大脑偶而还会‘短路’一下,想的和说的有时不在一个频率上!”杜志恒笑言,从静寂的、一望无际的莽莽冰原一下回到喧嚣的世界,多少有些反应不过来,正在适应中。
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由“雪龙”号科考船、“海洋六号”科考船、长城站、中山站、内陆队、大洋队、新站选址队、固定翼飞机工作队等组成,自去年11月2日从上海启程,先后在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进行了海陆空立体协同考察,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其中,“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成功起降,实现了南极航空史上的“首次”;在罗斯海鲸湾水域,“雪龙”号抵达南纬78度41.975分,刷新全球科考船舶向南航行纬度最高纪录,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86年出生的杜志恒是甘肃天水人,此前曾参加过两次在中国北极黄河站的科考,此次是他首次出征南极,是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25名内陆队队员之一。
漫漫征途
南极冰盖的体积和储量是全球最大的,这对于任何一位冰川学科研工作者都是心向往之,杜志恒也不例外!
杜志恒的工作之一是进行中山站至冰穹A断面雪冰采样和与物质平衡监测,去时每200公里(2至3天)就要采集一次雪坑样品,回程时每10公里采集一个表层雪样品。白天在路上颠簸80至100公里,下午8时左右开始挖雪坑、采样,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翌日早8时又要出发。“在南极约零下30度的低温下采集雪样,持续时间一长还是挺痛苦的。”
深处南极冰盖昆仑站上的杜志恒还是幸运的:去年只是飞越昆仑站上空的“雪鹰601”固定翼飞机,这次成功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成功起降,杜志恒见证了这一南极航空史上的“首次”。
而另一个历史时刻:2017年1月21日,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内陆队在中国南极冰穹A深冰芯取芯钻探长度146.21米,钻进总深度达到800米,杜志恒更是历史事件的“书写者”。“去年深冰芯钻取了351.5米,今年我们钻到了冰层厚度600至800米的‘碎冰区’!”杜志恒说,这是所有深冰芯面临的挑战,如在最新获取的格陵兰NEEM冰芯,“碎冰区”深度在600-1200米。中国深冰芯钻取之前没遇到的难题,因为在此层位冰芯形成时气泡以及结构组成不同于其他层位,随着钻取温度与压力作用,使得冰芯容易破裂,钻取异常艰难。通过查找资料和文献、国内求援,最后才弄清原因。
南极数千米厚的冰盖可能记录了几十万至上百万年的地球气候变化信息。因此,南极内陆深冰芯被形象地比作地球古气候的“年轮”。“深冰芯钻探到800米,科学家据此可以分析到8万至12万年的地球气候变化信息和演化历史,为重建这期间的气候档案提供一把‘金钥匙’。”杜志恒说。
在深冰芯钻探之余,杜志恒自己的科研工作也没落下。他是研究环境化学的,将采集到的许多雪冰样品加热融化后在科研舱里处理。据了解,以往这些样品是需要带回国内再进行分析的,杜志恒给自己加了工作量,“现场进行样品处理可以有效避免污染,且可以节约运输成本”。
杜志恒一直在努力工作,带回国的样品装了40箱,有浅雪芯30米、300个表层雪样品、5个雪坑200多个样品,还有之前采集的150个海水样品。
诗和远方
返程时,南极内陆队的25名队员躺在南极冰盖上摆出了汉字“三十三”字样,留作永久纪念。
“在南极内陆的55天,从任何一个方向看去都是望不到边际的白雪,好安静啊!想家也只能是想想而已!直到回到中山站,看到了远处蔚蓝的一片海,才仿佛看到了‘诗和远方’”。
晚报记者何燕/文首席记者于永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