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和事实的差距,有的能错把好人传成行凶者,众口一词的“曾参杀人”让亲娘都产生怀疑;有的能造成历史评价的颠覆,大泽乡起义的“失期,法皆斩”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秦律,秦始皇暴政的说法完全相悖;也有传的不那么离谱的,比如传错了关键字。
其实,在有关岳飞的故事里,就有一个关键字被传错了很多年。
岳母刺字是流传千古的佳话,说的是岳飞的母亲为了勉励儿子为国尽忠,在其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而后岳飞果然不负母亲的期望,成了家喻户晓的抗金英雄。
但事实却有些出入,岳飞背上刻的4个字,其实不是“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也没有文字记载证明这四个字为岳母所刺。“精忠报国”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我们一直都传错了。
“尽忠报国”与“精忠岳飞”
关于“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载,岳飞遭到秦桧陷害时,一开始的主审官是御史中丞何铸。
当时,何铸因为知道岳飞的无辜,便不忍陷害,所以秦桧换上了与自己狼狈为奸的万俟卨,最后用“莫须有”的罪名达成了目的。
秦桧给岳飞罗织的罪名是谋反,但世人皆知秦桧力主议和,岳飞不仅不同意,而且有足够的实力主导战局,因此遭到了秦桧的陷害。
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同样是《宋史·岳飞传》: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岳飞和宋高宗赵构也曾经君臣相宜过,当岳飞用一场场战争捍卫了南宋的尊严,彼时的宋高宗还没有彻底沦为投降派,对他也是信任有加、连番提拔,俨然一副委以重任的样子。
皇帝亲手书写并制旗赐下,对于岳飞和岳家军来说,无疑是天大的鼓舞,受到天子嘉奖之后更加军心振奋。
于是,“精忠”大旗就常常和“岳”字旗一起,见证了岳家军的一场场胜利。这大概就是民间传颂由“尽忠报国”变成“精忠报国”的由来吧。
“尽忠”是岳飞对君主和国家的忠心与承诺,“精忠”则是君主对有功之臣的褒奖和勉励,两种说法过于接近,在口口相传的民间传闻中,就逐渐合二为一了。
不过,单从字面理解来说,“精忠报国”和“尽忠报国”并没有太大区别,意思都是竭尽忠心、报效国家。所以虽然一字之差传错了几百年,也算得上传闻与事实颇为接近了。
刺字的人或许真的不是岳母
岳飞背上的字为何人所刺,其实一直就有不同的说法,明朝熊大木的《武穆精忠传》中说是岳飞专门请人刺的,冯梦龙的《精忠旗》里说是岳飞让部将张宪刺的,而最有发言权的《金陀粹编》里却没有相关的记载,这就让刺字人到底是谁留下了疑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岳母刺字”的传说呢?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与《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有关,在国人朴素的传统观念中,最有资格在岳飞背上刺字的就是他的父母,既然父亲岳和早亡,那刺字的就很可能是母亲姚氏。
这一点也跟《金陀粹编》中关于岳母的说法一致,《卷九·遗事》中提到,“母命以从戎报国”。在大宋朝廷抵挡不住金兵入侵,山河破碎、臣民遭殃之际,岳飞的母亲做出了最为深明大义的选择,鼓励自己的孩子上阵杀敌,以报国家。
另一个原因,应该出自后人对岳母的敬重,我国自古就有“有其母必有其子”的良好家风传承,岳母和岳飞称得上其中的典范。
依照岳飞的行事作风,以及岳母鼓励儿子上阵杀敌的做法,就很容易将岳飞背上的字与岳母的教育联系起来。
故事虽然很感人也很有意义,但真让一个母亲在儿子身上亲手刺字,尤其是在纹身作为惩罚形式的宋朝,应该是不大可能吧。
同为古代四大贤母,孟母用搬家教育儿子,陶母和欧母用言传身教影响儿子,岳母凭什么就要对自己的儿子下“针刺”这样的狠手?
岳飞背上有比刺字更重要的东西
《宋史·岳飞传》论曰: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
对岳飞和他的北伐事业,《宋史》引用了檀道济的一句话,“自坏汝万里长城”,能让元朝的史官做出如此评价,可见宋高宗这个投降派当得有多彻底。
1142年的冬天,岳飞死于那场昏君和佞臣共同构陷的阴谋,同时葬送的还有南宋朝廷光复中原的希望。
紧接着,秦桧一死,就有朝臣提出要为岳飞翻案;而赵构一退位,宋孝宗就直接翻案,并直言“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之后,南宋朝廷几次追封,元朝统治者也给了他极大的尊重,到了明朝朱元璋直接把岳王爷请进了太庙,而西子湖畔的岳王墓前,曾经构陷迫害他的秦桧、万俟卨等几人,将长久地以跪姿迎接来往行人和时光的审判,这便是历史给出的评价。
几百年时光流逝,当赵家王朝早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抹残影,岳飞却在后人的心中活成了“神”。
因为“尽忠报国”这4个字不仅刻在岳飞的背上,也一直被岳飞记在了心上,刻在了生命和骨血中,他的一生都在实践这个追求。
有人曾经在慨叹岳飞境遇之余,提出了他为什么不反的质疑,这便岳飞对“尽忠报国”最深沉的释意——岳飞追求的从来不是权势和富贵,他从军打仗的目的只是希望将来犯之敌驱逐,收复山河故土,然后保境安民,让百姓安居乐业。
在岳飞的背上,背的一直是家国天下,只是在封建帝王制的限制下,他只能以忠君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报复。可惜的是,他没有遇上贤名的君主,只能被一个软弱无能、昏聩自私的赵构,生生扼杀了所有的希望,只能替他悲叹一句“生不逢时,昏君误事”。
参考资料:
《宋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