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曾于里
注:本文有严重剧透!
作为现象级犯罪悬疑电影IP,《误杀》系列自推出以来便以鲜明的叙事范式(“父亲为救子女铤而走险”的核心设定)、紧凑刺激的情节框架和强烈的戏剧反转受到关注。当然,如何保持IP的新鲜感和生命力也是一个挑战。
《误杀3》海报
2019年的《误杀》关键台词是:“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2021年的《误杀2》的关键台词是:“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
《误杀3》的关键台词是:“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
《误杀3》的剧情 依然围绕“父爱”展开。东南亚华人富商郑炳睿(肖央 饰)是一个单亲父亲,对女儿婷婷宠爱有加。当婷婷突然被神秘绑匪绑架,并提出异常复杂和苛刻的赎金条件时, 绝望的 郑炳睿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救回女儿,父爱 是 他行动的最大动力。
郑炳睿(肖央 饰)
这并非一起普通的绑架案 , 它牵涉到多年前的一桩离奇惨案 —— 一艘载有23名儿童尸体的轮船爆炸事件,这些孩子被非法贩卖并最终丧生。官方当时 却 宣称他们是偷渡难民。郑炳睿本人与 拐卖儿童的罪恶交易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肖央在《误杀》系列中连续扮演绝望的父亲形象,其表演获得 一些 观众的认可,但 坦白讲, 这一角色类型 也 让 不少 部分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不只是《误杀》系列,还包括2024年的《浴火之路》《出入平安》, 肖央 连续在多部作品中 饰演的角色有着相似的背景设定:一个原本平凡或成功的人,因为孩子的遭遇(如失踪、被绑架等)而陷入绝境,引发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角色模式能快速建立起情感共鸣,但也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预设感——一当看到肖央出现在类似情境下,就大致可以预测到剧情走向和人物行为。尽管肖央在表现父亲对子女深沉之爱时演技合格,但在多部电影重复相同的情感爆发戏后,也显得程式化,减弱它们原本应有的冲击力。
肖央演技是可以的,但演太多类似的“悲情父亲”了
《误杀3》或多或少也意识到这种自我重复的危机, 郑炳睿 这个父亲与之前肖央的父亲形象都不同。他表面上看是个好父亲,但他的内里不是个好人,连好父亲都算不上。
电影通过一系列线索提示 和反转 ,揭露这位看似慈祥的父亲曾经参与人口贩卖,孩子们被迫远离亲人,遭受无法想象的苦难 , 许多无辜家庭 因此 破碎 。这次绑架实际上是受害者家属精心策划的复仇行动,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揭露真相,让曾经犯下滔天罪行的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郑炳睿 隐隐就猜到绑架者有可能是谁,但 为了维护自己良好的公众形象,避免自己过去的罪行 被曝光,他 选择掩盖事实, 但这会延误女儿的救援 。这种做法反映了 他 内心深处的自私和虚伪,即使是在极端情况下,他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名誉 而非女儿的安全和真心悔改。
在之后的电车难题选择中,大BOSS给了 郑炳睿遥控装置 ,要么按下遥控炸死女儿,要么大BOSS倒数三秒枪杀 郑炳睿 。 郑炳睿 的选择真正暴露了他的人格底色——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卑怯之徒。
《误杀》《误杀2》的父爱是崇高的,父亲为了孩子不惜与不公平的阶级社会做生死对抗,这个社会议题是电影具有强烈情绪感染力的根源;《误杀3》的父亲坍塌了,批判的对象转向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口拐卖乱象。
电影聚焦人口拐卖议题
如今留给悬疑剧的社会议题越来越少,翻来倒去是打击贩毒、打击诈骗、校园霸凌、人口贩卖等。一方面是议题安全,另一方面是这类议题社会关注度高,进入电影门槛低,也很容易给人一种电影关切社会问题的感觉。但也因为悬疑剧里扎堆这种安全议题的模式化叙事,批判性虽有,却不痛不痒。比如《误杀3》 关于人口拐卖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描述层面,影片只是简单地展示了几个反派形象。
这句台词写得不错,但电影其实并没有去深挖“这么深的海”
相形之下,《误杀》《误杀2》将个人家庭悲剧与更广泛的社会不公联系起来,观众不只是在观看一个犯罪悬疑故事,也像是在经历一场关于正义与压迫的真实斗争。电影的社会阶层隐喻以及对于底层人民抗争精神的赞美,更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体验,反而能更直接地触动观众的情绪。
所以,从情绪感染力而言,《误杀3》并不如前作。
接连不断的反转,是《误杀》系列的特色,也是陈思诚东南亚犯罪故事的核心标志。《误杀3》亦然。但这里友情提醒,如果看过张家辉、阮经天主演的《重生》,或许没必要着急看《误杀3》,因为不同的故事,采取了几乎一样的反转模板。
观众最初看到的是一个看似简单的绑架案,随着故事推进,更多背景信息浮出水面——郑炳睿曾经涉及人口贩卖。这是一重关键反转。
此次事件是受害者家属精心策划的一场复仇行动。受害者家属们分别是谁?几乎是电影中戏份稍多的主人公都有反转,这是一重又一重的关键反转。
反转多,确实是悬疑片的一大看点。它是 悬疑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 使得剧情跌宕起伏,每一刻都充满未知数,让观众维持高度的紧张感。
反转是情节上的变化, 也是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 进一步 挖掘。 《误杀3》的“复仇者联盟”, 身份上的颠覆揭示每个人物背后隐藏的故事。 此外, 通过层层递进的反转, 电影逐步揭开 隐藏在 罪恶背后的人口拐卖 问题 ,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令人直观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 。
然而,反转是手段,不是目的。好的反转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上,这是昔日《误杀》成为黑马的原因。《误杀3》的反转水平与《误杀》有很大的水准差距,它走向另一个极端:反转不停歇,想怎么反转就怎么反转,反转成为目的。
电影中的诸多反转 并没有建立在坚实的故事基础之上,缺乏足够的铺垫或解释。比如,佟丽娅 和 段奕宏的“反转”,都是靠最后一通解释完成,观众难以对角色建立起持续的情感联系;受害者家属策划复仇行动 的高度组织性,并 不符合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所能达到的能力范围 , 当电影中的情节不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逻辑时,那些原本引发共鸣的社会议题便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力量。
佟丽娅和段奕宏在电影中的角色有反转
悬疑片的魅力之一在于它能够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并在后续情节中巧妙地加以揭示,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并给观众带来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但《误杀3》几乎所有的反转都是突然出现的新剧情,而不是基于此前引导观众参与解谜的线索或暗示,反转变成单纯的戏剧冲击。
反转 必须 符合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发展轨迹, 但郑炳睿和其他角色都像是被编剧当作反转的工具人,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缺乏内在的逻辑和合理性,只是为了配合情节的需要而不断变换身份和立场。比如 郑炳睿 从人贩子到商业大佬的历程本就不太可信,时而表现出对女儿的愧疚和爱护,时而又显露出冷酷和残忍的一面,忽善忽恶显得人格分裂。
把反转当做剧情的核心,为了反转而反转是当下不少悬疑剧陷入的误区。 这种做法忽视故事的内在逻辑与角色的深度塑造,剧情如同 空中楼阁,只要一剧透或者短视频一解说,就等同于看过这部电影了,因为除了刻意的反转它几乎什么兴味都没有。这是强行反转的致命限度。
反转是情节发展的自然产物,是对角色性格和故事走向的合理推演,而 不是 编剧为了追求刺激和噱头刻意为之的伎俩。主创者需要牢记这一“常识”,否则这类全程靠轰隆隆配乐和一惊一乍反转吸引注意力的电影,早晚打不过狗血短剧。
声明:我们是澎湃新闻文化娱乐部的微信公众号,栏目官方微博为“澎湃有戏”,唯一的APP叫“澎湃新闻”。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有戏”栏目,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发朋友圈请随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