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 题比例的意义主 备 人姚清秀第 1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5 周第 节教学目的1. 教学伊始,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国旗的不同数据,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从而引入比例的意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2. 理解比例的意义。3. 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重点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构成比例。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一、复习。1、什么是比?(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 10:6 0.12:0.1
2、6二、预习32、33页,想一想,你又知道了些什么?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 检查预习,揭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二、 幻灯片展示教材32页的主题图,出示四面国旗长与宽的具体数据。提出学习要求:1 生独立完成:写出学校里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分别算出每个比的比值。2 组内交流:在写算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3 指明生汇报。4 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他们用等号连起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生齐读比例的意义。)5.设疑:比例事由几个比组成的?这几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否相等怎么办?(
3、生组间互动,讨论交流。)6指名生汇报,教师小结。7.讨论:比和比例的区别在哪儿?(指明生回答,教师小结。)三、全课总结应用提升1. 完成教材33页“做一做”.2. 用2、3、4、6组成不同的比例。课后巩固应用完成练习六1、2、3、4题。教学反思课 题比例的基本性质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2. 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3. 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
4、纲学生预习1. 复习:比的意义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例的意义是什么?2. 预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例的各项名称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什么?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 检查预习。1. 指明生回答复习中的问题。2.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 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1. 设疑:通过预习,你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吗?2. 出示比例:2.4:1.6=60:40 1.4:2=7:10 生交流预习中的发现。 把自己知道的比例的各项名称说给同桌听。 指明生汇报。 教师小结。三、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 出示比例:3:4=6:8 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2
5、.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3. 指明生汇报。(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4. 师质疑: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性质呢?5. 分别算一算上面的两组比例的两内项的积和两外项的积,证明你们的发现吧。6. 师小结:比例的基本性质。四、全课总结。应用提升1.完成教材34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中的第5题。课后巩固应用1完成练习六第4、6题2.完成五洲导学对应练习。教学反思课 题解比例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 培养学生用也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好习惯。
6、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 复习: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 预习教材35页的内容。思考: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导入。1创设情景。2揭示课题:解比例。二、出示8:X=2:7 1.教师:你们能试一试解出X吗?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完成,全班交流.3.展示汇报,指明生板演。4.教师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解比例中的注意事项。三、教学例二出示例2(小黑板展示)1.学生自己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关键句子,然后试着进行解答。2.
7、通过学生的几种想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即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3.用比例解决的关键是找到关系式: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学生找到关系式后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对照课本上的进行纠正。 四、出示例三。(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最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回答)应用提升1. 生独立完成教材3页“做一做”,师个别辅导。2. 完成教材37页第7题,指明生板演,集体订正。课后巩固应用完成练习六813题。教学反思课 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课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 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
8、能实际应用。2. 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在练习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通过练习,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 复习: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 独立完成练习六813题。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 复习。二、 基本练习。1. 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比能否组成比例。6:3和12:6 35:7和45:9 0.8:0.4和0.3:0.62. 解比例。X:25=0.4:1 X:4.8=7:10 1:X=13(生独立完成,指明生汇报。)三、 生交叉检查练习六习题的完成情况,全班交
9、流,汇集存在的问题,指明生汇报,集体评议。四、 课堂总结应用提升玩具厂按照1:48的比生产了一批汽车模型。1. 轿车模型长12.46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2. 公共汽车长11.76米,模型车的长度是多少?课后巩固应用完成五洲导学解比例。教学反思课 题成正比例的量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
10、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 复习圆柱体的体积。2. 预习教材3941页的内容,弄清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3. 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 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在预习中获得的信息。二、 探究成正比例的量1观察变量 ()出示例题图和实验报告单: 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 ()引导观察:从这张实验报告单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观察实验 (1)观看课件:水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我们来看看实验的情况,生注意记录每一个玻璃杯中水的高度。 (2)小组讨论:它有哪几种量呢?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有变化吗?
11、 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汇报:水的体积增加,高度也相应增加。水的体积减少,高度会相应降低。 3引导研究定量 (1)思考:看着统计表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 (2)出示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 (3)提问:每个水杯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底面积,并填在数学书第39页统计表中。 (4)汇报:每个水杯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算式。 (5)介绍: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是底面积。在这里,底面积相同,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一定) 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再次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现在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 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 (
12、2)汇报明确:体积和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体积增加,高度随着增加;体积减少,高度随着减少。 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3)质疑:具有是你们说的这些特征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量呢?请到数学书第39页去寻找答案吧。 (4)学生自学。 (5)汇报交流: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么关系?水的体积和高度叫做什么量? 4揭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课题) 5教学字母关系式 (1)讲述:如果表中第一种变化的量用x表示,第二种变化的量用y表示,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2)学生试列:= k(一定) (3)全班交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
13、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小结:两种量要有关联。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随 着减少。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三、引导举例,强化认识 1举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1)学生自由举例。 (2)预设: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出示:长方形的面积和长统计表 提问:如果有上面这样一种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吗? 思考:刚才这句话怎样说才准确呢? 2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
14、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 四、小调查:小组合作探究-牛奶份数与总价是否成正比例? 五、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应用提升1.完成43页“做一做”2拓展练习。 (1)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是否成正比例。(2)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否成正比例。 以上练习,引导学生利用数量关系是进行判断。 课后巩固应用完成练习七1、2、3、4、5题。教学反思课 题成反比例的量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习成正
15、比例的量的学习方法学习反比例,从中感受学习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 复习。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2. 预习教材42、43页。弄清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什么叫反比例关系?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2 举例说明。 3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观察课文例题情境图。 (2)、出示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
16、么发现? (3)全班交流。(4)、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想一想。 (1)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2)学生举例说明。3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应用提升1. 完成43页“做一做”。2. 完成练习七第9题。课后巩固应用完成练习七第6、7、8题。教学反思课 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练习课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
17、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一、复习: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下表,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100 时间(时) 1 2 5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20 10 5 时间(时) 2 10 20 402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
18、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生独立完成,请全班交流,指明生汇报。)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1)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2)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 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应用提升小红上学时每分钟走60米,放学时每分钟走80米,她上学、 放学走路共用去21分钟。她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课后巩固应用1.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 )和 ( )成 ( ) 比例。 被除数定,(
19、 )和 (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 和( )成 ( )比例。 (3)后项一定, ( )和 ( ) 成 ( ) 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种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 这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教学反思课 题比例尺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3.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4.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学重点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读懂不
20、同形式的比例尺。教学难点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 预习教材48、49页。思考:什么叫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比例尺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2. 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请你当设计师,运用你预习中发现的知识画出咱们教室的平面图。看谁画得更好。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 情景引入。二、通过制图,认识比例尺。1、检查预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2、指明生汇报完成情况。(1)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图上距离 实际距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长宽(2)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3)选择你们组认为
21、最好的贴到黑板上。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4、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5、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三、理解比例尺的意义。1.幻灯片出示地图和机器零件图纸。2.生同桌交流:比例尺是多少?3.指明生说表示的意思是什么。4.师小结: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最简整数比。(比不带计量单位.)四、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1.生交流方法。2生独立完成。3师巡视辅导。五、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1.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2.生独立完成。3.生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组间互动。4.指明生汇报。六、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
22、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先由学生分别小结后教师再作总结应用提升1.完成教材49页、52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八第一题。课后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八第2、3、4、5、6题。教学反思课 题比例尺的练习课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 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2.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 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2
23、说说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之间的关系。3 完成练习八,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复习。 二、生组内交叉检查预习完成情况。交流汇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三、生汇报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全班交流。四、集体评价。五、课堂小结:看来,比例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应用很广泛。对于这些内容,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应用提升在一幅比例尺为1: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为5厘米,在比例尺为1: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厘米?课后巩固应用完成五洲导学对应课时。教学反思课 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 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4、,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2. 培养学生把也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3.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大小发生变化,形状没变。教学难点感受图形放大、缩小的过程,初步体会图形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 观察教材56页的图片。想:哪些现象是放大的?哪些现象是缩小的?2 将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放大和缩小,形状不变。3.思考:为什么这些图片放大或缩小后,还是原来的形状?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揭示课题。1检查预习。2.指明生汇报在预习中
25、所获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3.生独立完成练习就第1题,设疑,揭示课题。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生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2.指明生汇报。3.通过数一数或者量一量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4.生结合图形,讨论交流。5.指明生汇报: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是缩小后,所得的图形形状不变。6.生独立完成例4.A.组内交流。B.指明生汇报,验证结论。三、总结。应用提升1. 阅读教材58页“你知道吗?”2. 生独立完成教材58页做一做。3. 完成练习就第2题。课后巩固应用完成五洲导学对应课时。教学反思课 题用比例解决问题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26、节教学目的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正、反比例的量。2。能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 复习: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2. 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A.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B.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3.先根据条件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A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零件。B.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课中
27、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 检查预习。二、 出示例5。1. 生集体读题,独立用学过的知识解决。2. 师: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3. 生交流: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列出等式。4. 指明生汇报想法。5. 生练习解题,对比两题的解法,相互交流。6. 指明生汇报。7. 教师小结。三、 出示例6。1 生仿照例5的解题过程,解决例6.2 组内交流,组间互动。3 展示汇报。4 师小结。四、 总结。1生交流解题过程。2.指明汇报解题思路。3师小结解题关键。应用提升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课后巩固应用完成练习九第3、4、5、6、7题教学反思课 题比例的应用练习课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
28、第 节教学目的1. 通过练习,巩固比例的知识并能实际应用,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2.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也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能也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也学知识解决问题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 复习: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2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口算的速度一定,口算的速度和时间。 格林童话的总页数一定,小明平均每天看的页数和天数。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 检查预习。1. 生交叉检查。2. 交流。3. 指明生汇报.二、 练习。1. 根据预习第2题的比例关系,出示两道题目。2. 生独立完成
29、。3. 交流讨论。4. 指明生汇报解题思路。5. 指明生板演。6. 师小结。三、 检查练习九的题目的完成情况。1. 生交流,汇集不懂的问题。2. 指明生汇报。3. 集体评价。四、课堂总结。应用提升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2. 学生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几行?课后巩固应用完成五洲导学对应课时。教学反思课 题整理和复习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
30、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对本单元内容的归纳整理。教学难点对本单元内容的归纳整理。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 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2. 用适当的方法把知识间的联系表示出来。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 组织教学。二、 整理和复习。1. 生相互交流复习情况。2. 同学互相补充。3. 指明生汇报。4. 复习概念,师板书。应用提升1. 生独立完成整理和复习第1、2、3、4题。2. 讨论交流。3. 指明生汇报。4. 集体评价。课后巩固应用完成练习十。教学反思课 题第三单元测试及评讲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31、周第 节教学目的1. 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2. 通过测试,进行质量分析,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 质量分析。二、 试题评讲。应用提升课后巩固应用完成五洲导学中本单元的单元评价坊。教学反思课 题自行车里的数学主 备 人姚清秀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 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多少种速度。2. 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
32、学与生活的基本联系。教学重点当总齿数一定,齿轮齿数与转的圈数成反比例。教学难点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圈。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1 查阅资料,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有关知识。2 想一想,自行车里有数学问题吗?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 检查预习。1. 生交流自己知道的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有关知识。2. 指明生汇报。二、 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 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的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2. 分析问题。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3. 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
33、解。4. 汇报结果。5. 比较结果。三、 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 提问: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了解变速自行车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2. 分析问题,求解,汇报。3. 蹬同样的圈数,那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应用提升 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课后巩固应用教学反思课 题扇形统计图主 备 人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信息,并指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预测。2. 理解扇形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
34、察的习惯。3. 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工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工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发现统计中存在数据不清的问题。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预习教材68页例1,梳理从中获取的知识,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 创设情景导入。二、 出示例1.1. 分析扇形统计图。 提问: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A品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引起认知冲突。) 引导释疑。(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中“其他”里部分可能包含了哪些信息,指明生汇报。) 小结。这幅统计图里提供的数据比较模
35、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品牌彩电最畅销的结论。应用提升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课后巩固应用完成五洲导学关于扇形统计图的题目。教学反思课 题折线统计图主 备 人第 课时累计 课时授 课 人第 周第 节教学目的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信息,并指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预测。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3.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工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实 施 步 骤二次备课课前编制提纲学生预习预习教材68页例2,梳理从中获取的知识,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课中自主尝试组间互动展示汇报一、 创设情景导入。二、 出示例2.1. 小组探讨,交流。这幅图,是某公司员工A和员工B分别绘制的本公司员工去年下半年月薪情况统计图,初看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觉?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三、 引导释疑。(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1. 生讨论交流2. 指明生汇报。四、 小结。我们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判。应用提升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课后巩固应用完成五洲导学关于折线统计图的题目。教学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特色小镇开发建设合作合同
- 职业卫生课程设计崔晓红
- 统计学课程设计作业
- 化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自动循环配料课程设计
- 照明课程设计日志模板
-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
- 电骰子 课程设计
- 硕士课程设计论文格式
- 自动大门plc组态课程设计
- 穴位贴敷护理培训
-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查房课件
- 建德海螺二期施工组织设计
-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 2024年学校后勤日用品采购合同范本2篇
- DB45T 2866-2024 灵芝菌种制备技术规程
- 2024年度区块链软件产品知识产权共享协议3篇
-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复习(压轴60题28大考点)
- 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度企业环境、社会及治理(ESG)咨询合同6篇
-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美丽的线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